行业解读
移动金融:生活中的金融新势力
发布时间:2014-05-12
来源:
作者:
打印
“微信红包”、“嘀嘀打车”、“余额宝”、“支付宝钱包”…….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大众对于这些名词已不陌生。80后、90后们很多已经习惯每天打开应用程序查看理财产品收益、借助打车软件支付出租车费、利用微信平台充值手机话费或者在三五好友聚餐时用AA收款功能相互转账。尽管发展时间并不长,但移动金融已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移动金融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多大影响?它的发展速度到底有多快?2013年的一组调查数据可能会给我们更加直观的答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257.83亿笔,金额1075.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0%和29.46%。国内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不难看出,移动金融已在不知不觉中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金融发展力量。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市场调研数据,有近58%的受访者表示对移动支付有兴趣,另外有近55%的受访者则使用过移动支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在日前召开的全球移动互联网金融大会上表示,随着移动支付向金融理财、保险和生活服务等多领域不断拓展与延伸,用户对支付服务的接受程度逐步提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尽管中国的传统金融发展程度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特别是移动金融领域,中西方均处于发展过程中,差异并不明显。美国的高科技互联网巨头谷歌在2011年推出谷歌钱包,而在中国,iOS版支付宝钱包客户端于2009年便已上架。此外,谷歌在2013年5月对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LendingClub公司战略投资1.25亿美元,创下P2P投资纪录,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人人友信获得了总额为1.3亿美元的A轮融资,打破了这一纪录。2013年,美国Square移动支付公司的总支付额近200亿美元,与2012年相比翻了一番;美国另一大移动支付巨头贝宝(音译)去年的移动支付量为200多亿美元。而支付宝的移动支付2013年总成交量已达到了近1500亿美元,是上述两家公司总和的约3倍。
一直以来,对于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从事金融服务的质疑声从未间断。“实际上,互联网公司是可以做金融的。非金融企业如果想做金融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商业对金融自然的需求,二是现有的金融体系没有提供类似的服务。”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龙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今天的中国,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非常重要的一张‘船票’。”万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肖风直言:“互联网金融是信息革命时期的一个金融反射。”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低收入的普通百姓也能够享受到个性化、优质的金融服务。然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围绕其发展过程存在的诸多风险却也不容忽视。宜信总裁助理刘大伟就认为,机构法律地位不明、资金流转缺乏规范、信用管理体系以及内控制度不健全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几大风险点。信用是基础,风险控制则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对于移动金融而言,安全性是一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基本要求。支付清算协会对国内的移动支付环境也做过调研,46.4%的用户认为移动支付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存储支付指令、传输和客户身份认证等环节的安全性。王素珍的观点是,支付服务的根本在于安全,各种形式的支付服务在提升支付服务效率的同时,都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此前,出于安全的考量,人民银行紧急暂停了二维码支付。对于各界关心的二维码支付何时重启,王素珍于近日正面回应,央行已在研究二维码的标准,何时出来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风险的控制、安全的保障并不仅是机构自身的问题,除了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在设计产品与提供服务时自身要加强风险控制水平、树立安全意识外,来自外界的规范推动力必不可少。而“监管”与“立法”也是一直伴随互联网金融发展频频被提到的热点内容,也是各家从业机构最为关心的问题。移动金融发展得如此之快,已形成了一定规模,那么是不是也需为其立法?由于移动金融兴起时间并不长,立法条件并不成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对此表示,为移动金融立法为时尚早。
移动金融已日渐成为全球金融的发展潮流和方向。据国外机构测算,全球移动设备离线交易总额将会迅速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17年预计将增长至1.5万亿美元。对于国内移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各方也充满了信心。王素珍表示,集服务、内容为一体的智能手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时间碎片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随着二维码条码支付标准的建立,移动支付仍然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